重剂黄芪、益母草煎剂治疗特发性水肿38例
特发性水肿属祖国医学之水肿范畴。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历来都从肺、脾、肾入手。认为此三脏皆与水肿有关,“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然而,长期的临床观察到:特发性水肿病人,1.常有四肢末端胀满感(水湿泛滋),往往同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虚),腹胀(脾虚);2.患者常诉卧床休息后水肿好转或消退,于下午或长时间站立运动后加重(气虚);3.往往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经行不畅,伴有明显腹痛、夹杂血块等血瘀症象;4.舌质多淡胖,夹瘀者多黯,苔薄白,多腻,多为弦脉。从其临床特点不难看出本病与脾气不足,血脉瘀滞,水液停聚有关。故治疗当予健脾益气,活血利水为法。 健脾益气之药首推黄芪,既益气又利水,一药而二用。黄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具升发之性,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黄芪善走肌表,是治疗表虚及虚性水肿的要药。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赞其“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里,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此外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善利小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口服或注射黄芪制剂,均有利尿作用,并能促进Na的排泄。值得注意的是黄芪利水,必须量大方起效用,量小则效差。《冷庐医话》载用四两黄芪加梗米煎服治疗重度水肿案可参看。曾用大剂量黄芪注射液(100ml)用糖稀释后静脉滴注治疗肾病综合症高度水肿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仲景言:血不行则病水。况特发性水肿患者多有月经问题,故加益母草活血利水。益母草,又名坤草,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其利水作用依赖于量大方起效用。
特发性水肿 病理机制 黄芪制剂 益母草煎剂 药理作用
雷根平 李小会 王婷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肾病科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国内会议
河南开封
中文
540-541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