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伤寒论》文字教学刍议

在《伤寒论》教学中,由于古汉语这一载体工具与现代汉语有别,又加之条文体例的行文方式,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词的具体含义常需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气,声气等来判定,所谓意合法.学习研究经典古医藉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打好古汉语的基础.本文举例介绍了几个易于造成理解岐义的字词:正、因、将、必,除上述虚词外,还有一些实词在教学中也要引起注意,以免引起歧义,如冒、烦、瞑、承、炙,另外,《伤寒论》在漫长的辗转传抄的过程中,随着朝代更迭,不同历史时期语言文字会随之变化,如果不明此理,在文字上不细加考究,仅凭己意臆测,就会闹出头上按头,理外求理的笑话。

高等教育 《伤寒论》 文字教学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国内会议

全国第二十一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福州

中文

242-246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