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二次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congenital superior oblique palsy,CSOP)患者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首次行下斜肌(inferior oblique,IO)减弱术,术后出现欠矫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探查术和下斜肌二次减弱术.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对二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前后的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12眼探查术中:4眼发现下斜肌断端与Tenon囊等组织包裹在一起并形成粘连.3眼发现下斜肌断端附着于眼球颞下方巩膜上.3眼发现残留下斜肌肌束.2眼发现下斜肌后徙位置较常规后徙位置偏颞下方.(2)术后随访1年,1例患者33cm垂直斜度2△,其余11例患者33cm正位,所有患者6m正位,患眼下斜肌无亢进,Bielschowsky征为(-),无异常头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愈率100%.(3)3例下斜肌肌束残留患者首次下斜肌减弱术后出现欠矫时间与其余患者相比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3,P=0.009).
上斜肌麻痹 下斜肌减弱术 二次手术
肇龙 韦企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暨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
济南
中文
432-434
2013-05-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