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功能的初步研究
鱼道是解决水坝阻隔鱼类上溯的重要途径之一,过鱼效果的监测是其科学运行的重要环节.2011年和2012年4-6月对试运行阶段的长洲水利枢纽鱼道进行了监测采样;共计采集到鱼类30种,主要优势种类为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韰)(Hemicuher leucisclus)、瓦氏黄颡鱼(Peh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也有出现;体长60~870mm的个体可以通过鱼道上溯;鱼道中鲢体重达1.5kg,鲤(Cyprinus carpio)、鲶(Schilbe intermedius)体重达到2.8kg,采集到最大规格的种类为鳡(Elopichthys bambusa),体长达870mm,体重7061g.监测数据表明,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具有较好的过鱼功能,但监测中未采集到西江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从不同批次监测到的鱼类种类组成及规格上分析,鱼道运行效果明显受水文变化的影响,其运行及效果监测需要充分考虑水文状况及西江鱼类的生态习性.
水利枢纽 鱼道管理 过鱼功能 采样监测
谭细畅 陶江平 黄道明 李新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国内会议
2013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专题)国际研讨会
西宁
中文
58-62
2013-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