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画中的佛像着衣
法海寺大雄宝殿东西壁为十方佛赴会图,各有三组佛和菩萨坐像.佛衣为中衣外露类里的中衣搭肘式,其中层的中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垂搭右肘,左侧被外层的上衣遮覆,不得而见;外层的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自右腋下绕过腹前搭向左肩,使得搭右肘的中衣露出.菩萨衣分两种,一种着传统的裙,一种与佛衣相同,为中衣搭肘式衣.来自印度的佛衣披覆形式,经过南北朝的纷繁变化,至唐代,中衣搭肘式的披覆形式成为流行的样式之一,宋金至元明清以来,这种披覆形式的佛衣仍继续流行.这种佛衣形式似为北朝时期高齐邺都响堂山石窟的创制,其很可能与昭玄统法上的僧服改制有关.法上改制的要旨,可能是将外层的上衣披覆方式恢复为印度的搭肩传统.正是这一点可以使服制”道俗两异”.这种印度与汉文化合璧的佛衣披覆形式,自北朝后期形成以来,就成为主流直到清代,反映出两种文化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法海寺壁画 佛像着衣 历史文化 艺术特色
陈悦新
国内会议
文化遗产区域保护与活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北京
中文
135-140
2013-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