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眼针穴区与非穴区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SP及NK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眼针穴区的特异性及眼针疗法对D-IBS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法建立D-IB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区组和非穴区组.后3组先建立D-IBS模型,然后穴区组针刺下焦区、大肠区、肝区和脾区;非穴区组选取同名眼针穴区外3mm处针刺.测定各组大鼠结肠运动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SP及其受体NK1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运动功能明显加强(P<0.01),结肠组织SP及其受体NK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和模型组比较,穴区组结肠运动功能明显降低(P<0.01),非穴区组无显著差异(P>0.05);穴区组结肠组织SP及其受体NK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非穴区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眼针穴区能够有效治疗D-IBS,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与下调结肠组织中SP和NK1表达有关.而针刺眼周非穴区部位则无明显疗效,从而说明眼针穴区部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 针刺疗法 眼针穴区 非穴区 SP基因 NK1蛋白 表达机理
王艳杰 张立德 柴纪严 刘慧慧 刘旭东 王德山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11003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26-229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