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

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来自阅读本雅明论文《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产生的疑问。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纵向地看,语言是故事发生和依赖的基本条件,有了语言就有故事;横向地看,任何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中,故事活动均渗透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各方面;从文学内部各种文体来看,不仅小说讲故事,其他文体如散文、诗歌等,各自以不同方式也在讲故事;故事不仅遍布于口头和书面,而且具有同一故事类型的某些母题,从口头移动、传递到书面文学。但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的根本原因,它是感性认识对象,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具有适应人类需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通过从故事信文和语境—故事实体之区别、讲故事的人—传递经验与传递体验、倾听和阅读故事的人—从知道到感悟的心理机制及其社会条件、故事的信码—故事讲述人的语言规则等多方面对列斯科夫与张爱玲进行比较,说明列斯科夫的故事是传统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是现代故事。最后,作者阐述了故事的变异与永恒问题的基本看法。

文学理论 作品主题 张爱玲 尼古拉·列斯科夫

刘俐俐

南开大学 天津

国内会议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392-404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