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的实践存在之维--兼论马克思”人的感性活动”思想与新实践美学之争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产生之前,西方美学史对审美趣味的阐释呈现出两种偏向:要么视审美趣味为审美对象(通常被局限于艺术领域)的客观属性或形式规律,要么从审美主体的意识层面寻求审美趣味的先验本质.实际上,审美趣味既不是所谓抽象的高级人性,也不是独立自足于对象的内在性质及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和超越性,就在于它把审美趣味深深植根于丰富具体的审美实践,规避和拨正了主客分裂、二元对立的”遮蔽存在”的西方美学传统,从而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与现实的针对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思想的不同理解,成为了新实践美学论争的关键所在.强调审美趣味的实践存在之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精神的统摄下坚持理论逻辑的开放性、理论应用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生超越感.
美学思想 审美趣味 实践存在论 体系构建
苏保华
扬州大学文学院 扬州 225009
国内会议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266-273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