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本质-特征论”文学定义的形成及影响

1950年代形成了”本质-特征论”的文学定义,即先界定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再界定文学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意识形态的特征.这一定义的思维方式是先界定事物的普遍性,再界定事物的特殊性,突出事物的普遍性关联,轻视事物的独特性质的揭示,使得文学研究本应着重研究文学的特殊性成为空话,不利于认识文学自身的规律.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论试图突破这种定义方式,但至1990年代以来,反本质主义的文学语境论再次回到从事物的关联性定义事物的思维老路,文学自身本质问题受到质疑,弱化了文学与审美关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学理论 学术思想 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本质
刘锋杰
苏州大学
国内会议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361-376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