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表海盆地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
为了揭示陆表海盆地关键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的聚集特征,以鲁西南本溪组—山西组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和暴露面及对应的整合面3种层序界面类型,提出了陆表海盆地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下部本溪组—太原组高可容空间障壁海岸体系基准面总体高于沉积界面,准层序主要以海泛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受基准面高频波动影响,煤层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较低的障壁岛—潮坪过渡带.上部山西组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体系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准层序以侵蚀面和暴露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较高的下三角洲平原和间湾湖泊环境.
地质构造 层序地层 聚煤作用 陆表海盆地
鲁静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767-780
2013-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