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鲁迅和恩岑斯贝格作品中的庄子和死者
本文不仅探讨了一场发生于1970年代的东西方文学世界的相遇,而且还探讨了经典文学主题的种种改写。在鲁迅最后的故事集《故事新编》(在其去世的1935年前一年出版)中,《起死》这部“舞台剧”,取材于庄子广为人知的故事《至乐》。在这个故事中,骼骸如庄子所愿般地其起死回生。然而,鲁迅当时的社会政治倾向使得对这个道家故事的重写变成了对庄子的歪曲模仿。只有只言片语的庄子哲学保存在这个文本中,即便如此,这些可以识别的部分仍被鲁迅挖苦嘲笑。在鲁迅的描绘中,庄子自负利己,完全不关心社会问题。1978年,德国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Nans Magnus Enzensberger)创作了名为《死者与哲学家—一篇仿效鲁迅笔下中国人的拟作》(”The DeadMan and the Philosopher一Scenes Modeled after Lu Xun” s Chinese”)的广播剧。就像是鲁迅重写庄子一样,恩岑斯贝格重写了鲁迅。尽管恩岑斯贝格像鲁迅一样,对庄子本人冷嘲热讽。但他在剧中出色地理解了庄子哲学的本意。实际上,这部剧是对庄子“庄生梦蝶”的戏剧性地实现:在一个铁板一块同时又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既没有恒定的“身份”,也没有不变的“自我”。因此,在恩岑斯贝格的改写中,庄子化身为骸骸,而复活的死者最终向他发出了与原典一样的质询。与鲁迅的讽刺挖苦以及社会主义者式的改动相反,恩岑斯贝格的改写保存庄子原著的本意。
鲁迅作品 政治思想 庄子哲学 文化价值
卜松山
德国特里尔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4-96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