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先秦文图的会通

先秦文图会通有三种模式:一、文图一体,主要体现在岩画、图形文字和甲骨文中的视觉造型中;二、文图合体,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与金文、《易经》中的卦、爻象与卦、爻辞中,三、文图分体中的文、图互访,主要体现在先秦神话人物与先秦美术的关联中,也表现在文对图的模仿和演绎,如《天问》受感于楚宗庙壁画而成文,大雅若干诗篇是对西周宗庙壁画的图赞.本文认为,先秦的文图关系和文图会通的模式受制于当时文类和图像自身的发展,以及大的社会文化语境.先秦的图载之意呈现出图理(卦象)、图识(字学)、图形(绘画),对应于先秦文图会通的三大模式.先秦的图像的基底基本是对实物的模拟,大多是对实物的直接呈现,这种图像没有太多自主性可言,是被动的,它依赖于语言的引导和实物约定而显示自身,因而可以称为”惰性图像”.先秦的文更多体现出一种实用,对图像传译也主要体现在对图之示和图之解释上,成为后世人物画图赞的先声.

先秦时代 文图会通模式 文化特征 艺术形态

包兆会

南京大学

国内会议

“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34-143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