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水解酸化过程研究

为了研究餐厨垃圾与剩余污泥混合水解酸化对后续产甲烷过程的影响,在35±1℃条件下,设置餐厨垃圾与剩余污泥混合(VS)比例分别为1∶0、2∶1、1∶1、1∶2、0∶1,考察了发酵液中pH、氨氮、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对应蛋白酶、淀粉酶、VF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借助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水解酸化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比例为1∶1时,pH最低值6.71,使体系维持在甲烷发酵微生物最适pH范围内,有利于后续产甲烷过程;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最高浓度分别1300.78mg/L、1057.71mg/L、538347mg/L、546.61mg/L,总VFAs浓度远低于抑制浓度,不会引起”酸抑制”现象;体系中蛋白酶最高活力为6.935U/mL比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单独消化分别提高43.94%和7.97%,淀粉酶活高达9.566U/mL,比单独消化分别提高19.59%和61.89%;胞外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差异对促进厌氧消化水解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提高甲烷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体系SCOD逐步增加,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餐厨垃圾 污泥处理 水解酸化过程 工艺参数 动力学分析

王永会 赵明星 阮文权 陈越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北京

中文

131-137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