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大多可找到诱发病因,如高酯血症,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或感染性疾病,肾病综合症,血液病,心脏病,头部外伤,其中最常见的口服避孕药,奸娠,产褥期,临床表现复杂而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达50%,而尤其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少见,症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分析本文病例初期误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强出血的原因是:脑静脉窦血栓本身发病率低,较为少见,主观上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见到脑沟内有蛛血样高密度影,很容易先入为主,武断的认为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实只要仔细读片,就能发现单纯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法解释该病例的头颅CT表现。如该病例头颅CT主要表现为上矢状窦旁脑沟内片状高密度影和横窦沟附近的条索状高密度影,而其他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部位侧裂池,环池,纵裂池等处并无密度增高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底或脑表面的血管,动脉或静脉破裂出血向蛛网膜下强弥散所致,右横窦处和上矢状窦处相距较远,无法用某一血管破裂来解释,且窦汇及以上矢状窦内密度异常增高,如此严密分析,亦不难想到该病例实为上矢状窦及右横窦血栓形成,矢状窦附近脑CVST一经确诊,应了解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防止血栓扩大和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其疗效远远大于出血的危险性,即使是已经发生出血的CVST已应该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肝素是CVST治疗的一线抗凝药物,溶栓治疗药物为尿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多为血管内介入局部药物溶栓治疗,有经静脉和经动脉两种途径,约10%的CVST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故需延续抗凝药物治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病理诊断 临床治疗

钟玉祥 王贤德

临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国内会议

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

宁波

中文

142-145

2013-09-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