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含三嗪环的新型EBF类似物与nAChRs分子识别模式研究

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BF)是蚜虫腹管分泌的能对同种个体产生报警作用的易挥发液体,因其用量少,专属性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植保科研工作者的青睐.为了寻求新型蚜虫防治先导化合物,课题组以EBF为母体骨架,引入了商品化蚜虫控制剂一一新烟碱的活性基团n比啶和噻唑杂环,设计并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EBF类似物,生测活性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本文通过分子对接方法,以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蛋白(nAChRs)为靶标,研究了6个高低活性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分子间识别模式,结果表明,5个高活性化合物能够产生与新烟碱相似的作用机理,在20mg/L较低浓度条件下,吡啶环的引入优于噻唑环,同时得出,EBF结构的存在,能够与氨基酸产生,π-π作用及疏水作用,从而更好地稳定其活性构象.这一研究为阐明新型EBF类似物的杀虫活性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蚜虫防治 (反)-β-法尼烯类似物 分子识别 杀虫活性 结构优化

彭炜 刘少华 李冬玲 王珊珊 张鸽 段红霞 杨新玲

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农药学教学科研研讨会

南京

中文

222-227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