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301例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危险因素,为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预防提供有用的临床数据.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脊柱X线摄片诊断、骨折诱因、住院期间用药等信息,按骨折椎体个数将患者分为单椎体骨折组和多椎体骨折组,再将患者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并根据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18.5组、18.5~23.9组、≥24组,对患者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及按年龄和体重指数分组患者的单椎体和多椎体骨折患病率进行统计描述,对各部位骨密度的比较进行两独立样本检验,对按年龄及体重指数分组患者的单椎体和多椎体骨折患病率比较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单椎体骨折组和多椎体骨折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髋骨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04、0.032、0.000、0.023、0.002);发生骨折较为集中的椎体依次是L1(126/500)、L2(86/500)、T12(73/500),三者合计占骨折椎体总数的57.4%; 14.6%的患者骨折诱因明确,85.4%的患者骨折诱因不明;22.6%的患者未进行骨折二级预防,54.8%的患者未进行规范的骨折二级预防;各年龄段及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单椎体骨折和多椎体骨折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797和0.107),但是,随年龄增长,患者单椎体骨折及多椎体骨折患病率均明显增加。结论:骨密度、椎体骨折史、年龄是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腰椎及髋骨骨密度对椎体脆性骨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在重视骨密度的同时,也应对骨折高危人群进行骨折的筛查以便及早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减少再发骨折的风险。

脆性骨折 绝经后妇女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袁辉辉 楼慧玲 彭程 陈巧聪 丘惠嫦 朱国辉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510180

国内会议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骨质疏松学学术会议暨湛江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

广东湛江

中文

184-189

2013-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