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活动特征与趋势分析
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本文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和陡崖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次生灾害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崩塌滑坡的分布特征为:99.11%分布于距震中30km范围内,距震中10km范围内有678处,占总数的46.28%; 49.95%发育在35°~55 °之间的坡面上, 11.49%在>75 °的陡崖上;60.65%集中分布在1000-1 500m高程段的斜坡上;有77.43%出现在相对高差在900~1500m之间的斜坡;24.13%和62.37%分别发育在硬岩区和软硬岩性相间区.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仅为汶川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kmn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但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活动特征 空间分布
崔鹏 陈晓清 张建强 杨宗佶 游勇 范建容 苏凤环 孔应德 朱兴华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24-45
2013-06-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