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院内感染初始经验治疗选择对耐药菌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经验治疗的效果及其对耐药菌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院内感染的治疗和实验室结果。在院内感染发生时经验性选择Ⅲ/Ⅳ代β内酞胺类抗生素2g Q8h十氨基糖贰300mg/d联合用药,48h感染未控制则加用糖肤类抗生素(万古霉素0.5Q8h或替考拉宁200mg/d,后者首剂加倍),感染发生当时和加药前后均留取血/尿/痰/便等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期根据临床及实验室证据加用抗真菌或其他药物。体温正常72h视为感染控制。结果:①发生院内感染的367例患者中,初始经验性使用工Ⅲ/Ⅳ代头抱+氨基糖试即获控制者103例(28.1%),中位用药时间7天,加用糖肤类抗生素后体温下降者40例(10.9%),中位用药时间13天,混合/重度感染需加用碳氢酶烯和/或抗真菌药者137例(37.3%),其他患者加用了哇诺酮等抗生素,总有效率86.4%。②共检出细菌356株,G-为主,真菌114株,其中血培养和痰培养的主要致病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酞胺类抗生素及氨基糖贰类抗生素敏感率均在80%左右。与同期国内报道相近。③8年间共检出耐药菌25株,其中超广谱β-内酞胺酶(ESBLs)1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5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株,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1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株,较同期报道耐药率明显减低。结论:血液病房院内感染仍以G-为主,予初始性经验性联合抗感染治疗及结合实验室证据的后续治疗,可获较满意控制;我病区耐药菌检出率低可能与长期坚持联合一线治疗有关。
血液病患者 医院感染 耐药菌 临床治疗
范芸 常乃柏
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49-154
2013-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