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传统却超越苏联的后苏联俄国文论:以批评为基础的理论
文学在后苏联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文学理论的存在形态和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于苏联:苏联时代各种权威的文学理论教材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批评须在既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导致文学理论和批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的延伸;在后苏联,文学理论教材功能迅速丧失,个性化的文学批评作用显著增加,因为文学批评队伍比苏联时代要丰富得多,既有来自苏联时代的四种批评家,即当年被迫流寓西方的俄侨批评家自然回归的、从当年地下文学批评者自然合法化化的、苏联时代重要的和普通的批评家自觉转化的,也有后苏联成长起来的三种批评家,即苏联时代默默无闻的人物突然成为后苏联时代批评家、后苏联时代才进入批评界的青年批评家、后苏联时代侨居国外却积极参与境内文学活动的批评家.这些不同人物的进入,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能被及时发现、批评方法多元化、能见出俄罗斯文学传达了复杂多样的国家认同形式,在实践中重建了时代所需要的复杂多样的审美范式.
文学批评 理论体系 审美范式
林精华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
国内会议
“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
哈尔滨
中文
72-89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