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学课程:发展学生个人知识的必要与可能

从中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存在的哲学一直是围绕”高深学问”建构的,课程目标也围绕”高深学问”展开.这种历史逻辑依赖于四个条件,即大学是高深学问的领地、大学学习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大学实现充分的学术自治、教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并快速迈向普及化、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普通家庭、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高深学问”作为大学存在的哲学和课程目标,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支撑条件;垄断身份消解、合法地位转移、主体需求丧失、制度环境恶化、机构功能分离,这些变化决定了当代大学教育哲学应由”高深学问”转向”个人知识”.作为大众化条件下大学课程目标的”个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建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中的独特思路和方法、对知识价值与自我需要的意知以及理智信念与情感寄托等.基于”个人知识”的大学课程目标包括学术体验、专业建构、意会能力和理智激情四个维度.

高等院校 课程设置 教育目标 个人知识

王一军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210093

国内会议

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

南京

中文

95-108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