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 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湿地恢复 物种选择 环境因子 生态保护 鄱阳湖
谢冬明 金国花 周杨明 黄灵光 谭胤静 陈伟娜 严玉平 戴星照 谭诲如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38;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南昌330046 江西省气象局信息中心,南昌330046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南昌330046 江西省科学院,南昌33009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38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5828-5834
2013-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