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2012年“5.8”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2年5月8日凌晨马鞍山地区出现了一次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一小时最大降雨量52毫米,含山、和县有强雷电,含山5月8日0时08分出现13.3米/秒的大风.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6小时一次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图像等资料,从分析天气系统、环流形势背景及物理量入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对流前期马鞍山受前倾槽影响,925hPa以下有逆温层和抑制能量存在,形成干暖盖,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大量不稳定能量的聚集.在低层良好的水汽条件下,受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辐合抬升及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影响,前期积累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导致强对流的爆发.2)从雷达回波上看,0~6KM很强的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单体的发展、组织和维持;50~55dBZ的强回波聚集在1-6km之间,6km以上回波较弱,呈低质心结构.3)垂直速度、散度等物理量场的变化过程与此次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较一致.
强对流天气 过程分析 气象资料 冷涡环流
魏葳 陈金龙
安徽省马鞍山市气象局,安徽马鞍山,234000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5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