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福建前汛期两场大暴雨环境场条件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结合局地非常规观测资料,对福建省2010年6月13-27日持续性强降水期间的两场大暴雨过程,即6月18日(简称“6.18”)福建省西北部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和6月22日(简称“6.22”)福建省中部沿海局部大暴雨过程形成的环境场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8”属典型的前汛期对流性暴雨,降水集中在18日白天,3小时降雨量达194.5mm,创下6月连续性暴雨过程3小时降雨量之最,具有区域大且集中、降雨强度大的特点;“6.22”则属副高边缘暖区对流性暴雨,降水集中在22日傍晚到夜里,1小时降雨量达100.3mm,创下1小时降雨量之最,具有突发性、区域小且集中的特点.(2)“6.18”降水开始时间与急流日变化有关;“6.22”则与太阳辐射有关.(3)降水持续时间与沿降水系统移动方向的尺度和移动速度有关.“6.18”降雨云系反复生成并经过同一地区,雨强大持续时间长;“6.22”降雨云系移速快,雨强大持续时间短.(4)水汽条件上看,“6.18”从孟加拉湾到福建以及南海到福建形成两条水汽输送通道;“6.22”只有南海到福建一条水汽输送通道.“6.18”暴雨前高湿降压;“6.22”则是升温降压.(5)“6.18”探空曲线为上干下湿,“6.22”整层都比较湿,气层近中性或弱位势不稳定;“6.22”CAPE值比“6.18”大得多.(6)“6.18”高空槽叠加在锋面上,槽底位置较南且低空西南急流强,系统上下配置坡度陡,强降雨区正好落在温度脊前的低空西南急流出口处左侧强烈的不稳定区里及水平风速切变线一带;“6.22”高空槽在锋面东北部,低槽在东移的过程中,其前方出现的正涡度平流引起低层减压,使得槽前下方的福建中部沿海容易形成切变线、低值系统,其附近水平辐合明显.副高东退,在高温高湿的状态下,其西北部有静止锋、低压等系统逼近,产生对流性不稳定强降水.(7)两场大暴雨都与低空风场和地形之间的配置即地形强迫上升运动有关.

暴雨过程 汛期预报 环境场条件 环流特征

黄美金 高珊 曾瑾瑜 李文勇

福建省气象台,福州 350001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福州 350001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6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