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铜仁“3.19”冰雹过程中尺度分析及成因诊断
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铜仁川硐多普勒雷达、FY2E静止卫星,以及NC/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傍晚到夜间,铜仁东南部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系统发展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此次冰雹过程是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中低层两广至湖南急流建立,有利于处于急流左前方的铜仁地区高空非地转效应增大,促使对流系统的发展;2)TBB≤-60℃的对流云团中心在铜仁区域内维持,导致铜仁境内冰雹天气出现;3)铜仁区域内有≥50dbz的强回波在发展加强并维持,且回波顶高伸展达9~10km,液态水含量达20~25kg/m2,是此次冰雹发生的直接原因;4)本次冰雹过程是在“北干南湿”之间 (即湿度梯度大值区)附近生成和发展;同时tlogp图呈现“上干下湿”的喇叭口型式特征,有强垂直风切变,配合有暖平流,使得层结更趋向不稳定发展;5)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引发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且最强上升运动中心超过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天气出现.
冰雹过程 天气特征 中尺度分析 成因诊断
杨群
贵州省铜仁市气象局,贵州铜仁554300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10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