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8·8”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研究
本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0年8月7-8日的舟曲“8·8”泥石流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由高空短波槽、东风倒槽、低涡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对流单体在短期内发展合并成对流云团,致使MCS的生成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主要出现在MCS冷云中心TBB低值区的南侧尾部;强对流云降水回波的局地迅速发展与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的极值点对应雷达回波强度超过55dBZ.来自孟加拉湾和东海的暖湿空气是此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中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和垂直涡度的显著增大,为本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暴雨区垂直运动的最大上升层可达到300hPa,随着暴雨的发生,上升层逐渐降低,暴雨结束后可达地面.暴雨发生在700hPa等θse线密集带的西南侧边缘,暴雨是伴随着CAPE和大量不稳定能量的有效释放而发生的,暴雨发生前后的K指数都较大,表明大气的层结不稳定是持续维持的.
暴雨天气 过程诊断 触发机制 中尺度特征
何宏让 汤鹏宇 李安泰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110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10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