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沿淮淮北地区一次区域雷暴过程分析
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对2013年3月12日沿淮淮北的区域雷暴过程从气候特征、天气背景、环境条件及对流潜势数值产品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同年3月9日的一次冷空气影响过程做了对比.得出:本次区域雷暴天气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属于低槽(冷锋)东移类,高空槽、冷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低层西南急流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同时加大了动、热力不稳定,在低层冷锋强烈冲击下,中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沿低层冷空气垫爬升是产生本次雷暴过程的动力条件.过程属于弱的热力条件和强的动力条件作用下的对流性天气.低槽冷锋类型,与华北(东北)涡类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后者一般是冷涡在旋转过程中高空有干冷空气下甩,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强不稳定层结,对流形式一般以雷雨大风、冰雹为主,更强调中层干冷空气侵入形成的中层干冷底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低槽冷锋类更主要的则是冷锋过境形成的强烈辐合而产生动力抬升作用,对热力条件的要求不如涡及横槽类高.省级强对流潜势指导产品提供的对流潜势指数大值区和动力+热力的关注区及其移动,对提前预报本次过程具有比较好的参考价值.
天气预报 雷暴过程 触发机制 强对流潜势
吕翔 赵杰 孙磊
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徐州,221000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6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