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江苏两次冬季雷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24日和2010年2月9-11日发生在江苏的两次冬季雷暴个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冬季雷暴天气形成的天气学成因,为江苏冬季雷暴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和分析思路.结果指出:造成冬季雷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主要影响系统是850hpa切变线、加强的锋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为雷暴发生提供热力、水汽、能量条件,地面辐合系统为雷暴发生提供触发机制,100209过程后期伴有高架雷暴发生.大气不稳定参数(总指数、K指数、SI指数、T850-500、θse850、θse850-500、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参数)对冬季雷暴预报预测有一定参考作用,并总结出一些指标.水汽分布具有低层湿高层相对干的垂直结构,而低层垂直速度上升运动为雷暴发生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水汽和上升运动区配合进一步加强不稳定能量的辐合上升,有利雷暴发生.冬季雷暴的发生,低空强盛的暖平流对雷暴发生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雷达回波上反映:当回波基本反射率强度达到45dbz以上,顶高度达到8km以上,发生冬季雷暴的概率较高,预报中要引起关注.

雷暴天气 预测预报 过程分析 低空切变

彭小燕 丁爱萍 张琪 严晓庆 孙刚

江苏省南通气象局,226006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9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