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比
本文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连云港市2012年7月8-9日和8月10日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以期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给予指导。结果表明:(1)暴雨的产生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相联系.7月8-9日降水前阶段为暖区降水,后阶段为切变线触发降水;而8月10日降水为台风低压倒槽与冷空气结合产生的降水.(2)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条件和上升运动条件.充足的水汽含量和强的水汽输送有利于强降水产生;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维持;强降水的发生必须具备上升运动条件,但并不是上升运动越强,雨强越强;K指数和θse500-θse850与暴雨的发生密切相关.(3)风廓线雷达水平风资料提供了大气水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细微结构,可以清楚地展示暴雨过程风场垂直结构,直观地反映出降水过程中的风场变化特征.2012年7月8~9日第一阶段降水为暖区降水,第二阶段在前期暖湿气流充沛的条件下,近地层弱冷空气侵入,诱生切变线,触发了强降水产生,此时降水强度明显比第一阶段要强,但切变线维持时间短,随着切变线减弱消失,降水也减弱;而8月10日的降水前期台风减弱的低压倒槽前部的东南急流向本地源源不断的输送水汽,当北方冷空气大范围入侵,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强降水.
天气预报 暴雨过程 物理量诊断 风廓线雷达
朱云凤 刘杰 解晓虹 王蓓元 多海伟
连云港市气象局 江苏连云港222006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12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