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效应暴雪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采用RAMS4.4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雪初期,云中水物质包含云水、雨水、霰、冰晶和雪晶,及地水物质为雨水和霰.随着温度的降低,中后期仅存冰晶和雪晶,产生降雪.由于整个过程以降雪为主,降雨时间短暂,通常忽略降雨称为降雪过程.(2)本次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播撒-反馈”机制,二是合适的冰相过程.这两种过程均有利于降雪增幅.(3)西风槽前产生的环境云和冷空气流经渤海暖海面时形成的海效应云之间在合并时发生“播撒-反馈”作用,前者是中云,后者是低云,前者从上层播撒冰晶和雪晶到下层,使得降雪增强.(4)微物理过程另一个有利因素是环境温度,本次强冷空气使得降水云中的温度在-15~-10℃之间,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的增长,从而产生强降雪.强降雪发生在强上升运动、高相对湿度、适宜的温度的叠置区域.
海效应暴雪 微物理过程 生成机制 数值模拟
杨成芳
山东省气象台,山东 济南 25003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11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