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东部地区MCS形成前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造成我国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国内对于雷暴云团发生后能否形成MCS的预报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果能提前预报是否形成MCS,这对于提高预报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因此,本文针对雷暴生成后能否形成MCS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生成于中东部地区(110~124°E,27~40°N)的MCS和雷暴,采用2008-2010年夏季(6-8月)风云2 号地球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时间分辨率基本为0.5h)和NCEP再分析资料(时间分辨率每隔6h,空间分辨率1°×1°).首先通过红外云图资料识别出174个普通雷暴群(widespread convections,简称WCS,即不能增长发展成为MCS的雷暴群)和208个MCS个例.WCS系统形心的平均位置为(115.746°E,33.562°N),208个MCS系统形心的平均位置为(116.963°E,31.776°N).然后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MCS(生成前约6h)和WCS(成熟时)通过统计方法统计每个个例形心位置处的物理量值,对比分析两类系统物理量值的差异情况,筛选出两类系统有明显差异的物理量,再对这些物理量场动态合成(系统形心位置不变)诊断分析两类系统环境场异同,挑选出两类系统有显著区别的物理量,最后通过评估方法评估物理量在预报MCS系统的评分,得到了MCS形成的关键物理量,它们分别是SWEAT、MK、LFTXS、2m比湿和0-3km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暴云团 物理量诊断 灾害预报
曾波 谌芸 李泽椿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 610225 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9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