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鲇鱼”台风(1013)路径突变成因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NCEP-GFS分析场资料对2010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鲇鱼”(1013)路径突变过程开展诊断分析,研究其影响系统、引导气流的演变特征,并运用CPS(Cyclone Phase Space,气旋相空间)方法对其生命史中的热力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描述,重点关注路径突变前后各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鲇鱼”路径突变前后,其影响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路径突变期间,引导气流较弱并由偏东北风转为偏西南风,对“鲇鱼”的路径北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引导气流向北分量出现的时间晚于“鲇鱼”路径突变开始时间,表明引导气流的变化并不是引起“鲇鱼”路径北翘的首要原因.进一步利用CPS方法对“鲇鱼”的热力结构演变展开分析,发现对流层低层热力对称性参数B在“鲇鱼”路径北翘开始前6小时符号发生反转,即在台风前进方向上由右冷左暖变为右暖左冷,并一直维持到编号结束.弱环境场中,热力结构的变化(B参数由负转正)是“鲇鱼”路径即将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指示信号.综合分析后,将“鲇鱼”路径突变成因归纳为:“鲇鱼”移入南海后,冷空气南侵导致其热力结构发生变化,台风环流左侧较冷而右侧较暖,此时引导气流微弱,“趋暖”运动占主导,首先引起路径向右偏转;随后引导气流转为西南气流并逐渐增强,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鲇鱼”路径持续右转,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完成路径突变.

台风活动 路径突变 引导气流 热力结构

许娈 崔晓鹏 何金海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杭州 310008;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 10002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 10002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17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