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多模式面雨量预报效果评估及典型过程分析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和四个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2011年6-8月为例,评估四个模式对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数值预报模式客观面雨量预报效果.这四个模式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简称ECMWF)全球模式、日本全球模式(J简称JMA)、安徽省气象台业务中尺度模式WRF和MM5.15个子单元面雨量预报值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观测值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检验评分方法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正确率和以及Threat Score.初步检验结果表明:1)ECMWF预报效果整体上优于其他模式,尤其是在小雨到大雨等级优势明显,JMA、MM5以及WRF的预报效果依次降低;2)各模式预报效果均表现出随降水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增大而下降,即TS评分随降水等级增大逐渐降低,而空报、漏报率逐渐上升;3)随预报时效(24h、48h、72h)延长,各模式预报效果逐渐下降;4)典型个例分析发现,ECMWF、JMA和WRF对弱降水过程面雨量预报等级无明显偏大或偏小现象,对强降水过程面雨量预报等级偏小,MM5对强降水过程的面雨量预报效果优于其他模式.

面雨量预报 降水过程 数值模式 预报检验

刘静 叶金印 邱旭敏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安徽 蚌埠 233040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7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