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冬麦区一次典型晚霜冻个例分析
河南4月份大范围(30%以上站)晚霜冻多集中在1969-1981年以及1987-1995年,2000年以后较少出现,但2005年黄淮麦区突发少见大片晚霜冻,引起了国内众多外专家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2005年3月11-13日连续3天大范围的晚霜冻天气过程分析,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在今后小麦生产中趋利避害,为晚霜冻预报、预警、以及为农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高空极涡只有一个,属于偏心型环流,在我国并不常见,后期极涡向贝湖地区伸展影响河南;前期极涡个数少、可预示冷空气前期堆积阶段强度大;高空补充型暖脊使乌山脊加强、后期随着暖平继续加强,乌山脊不断向东北发展,横槽加强;出现500hPa-44℃冷中心、700hPa-30℃冷中心、850hPa冷槽,说明冷空气堆积阶段,系统较为深厚;200hPa急流带增强,高空向下传输动量增强,引起了地面风速加大,有利于冷空气爆发;暖平流使高压脊不断向北发展,脊前正变高及西北气流的加强,为冷平流南压和东亚大槽建立提供有利动力条件;槽后高压脊加强东移,槽前负变压加大,低槽逐渐加强;横槽后部经向环流加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锋区加强;地面冷源前期强度大,冷空气以次要路径南下影响河南,随着冷空气补充,地面影响高压势力不断加强;前期河南受地面暖倒槽控制,地面升温明显,能量聚集,冷空气影响时容易造成明显降温.
冬麦种植 晚霜冻天气 触发机制 气象服务
鲁坦 柯宝学 张佳友
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3;河南省气象台,河南 郑州 450003 民航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四川 成都 610213 陕西省宁强县气象局,陕西 宁强 724400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7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