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南半岛春季生物质燃烧烟羽高度及其影响

用MISR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上春季生物质燃烧的烟羽高度,研究其对污染物长程传输的影响.总共获得了2001-2010年2-4月在中南半岛上的607个烟羽的高度数据(包含22000个像素点),其中45%的像素点高度在1km以上,即超过了MISR过境时间的平均边界层顶高度.用GEOS-Chem化学传输模式模拟2001年3月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传输过程.在敏感性测试中假设40%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高度为边界层之上到5km,剩余60%污染物均匀排放在边界层中;对照组的生物质燃烧排放全部在边界层.结果显示排放高度对CO的长程传输影响很小,中南半岛边界层内排放的CO可以通过天气系统产生的深对流有效地上升到自由大气中.而对于黑碳气溶胶等生命时间比天气系统更短的污染物,其长程传输对排放高度就较为敏感.把生物质燃烧排放的NOx直接放到自由大气会加速PAN的生成和传输,从而使下游的中国南部和西北太平洋上空臭氧含量增加.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会驱使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进一步传输到热带洋面边界层内.还比较了模式结果和2001年春季在西北太平洋上的TRACE-P飞机观测数据.把模式中的生物质燃烧排放40%放到边界层之上后,西北太平洋上空3km处的BC浓度峰值更为显著,也和飞机观测结果更接近.本研究结果显示生物质燃烧烟羽高度对污染物长程传输有重大影响.

生物质燃烧 烟羽高度 污染物排放 卫星观测

简悦 傅宗玫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北京,100871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18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