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及与雷暴结构的关系
利用地闪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2011年4月17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产生强冰雹和大风的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中,闪电活动在降雹阶段和降雹后阶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降雹阶段,闪电频次增减交替,较为活跃;在降雹后阶段,闪电活动减弱但很快再次增强,此阶段的闪电频次峰值(503个/6min)远远超过降雹阶段的闪电频次峰值(268个/6min).在分析时段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在降雹阶段呈上升趋势.与多普勒雷达资料的结合分析发现,闪电活动的强弱与70dBZ强回波的出现和消失、50dBZ和60dBZ强反射率的高度变化有较好的相位对应关系.降雹阶段,对应强上升气流区的回波穹窿以及对应降雹的回波悬垂区内的强回波位置很少有地闪被观测,在降雹结束后,原回波悬垂的位置地闪活动明显增加.基于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的分析表明,地闪活动更多出现在弱上升和下沉气流以及它们交界的区域附近.基于不同阶段雷暴的动力和降水结构,文中对地闪活动上述特征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雹暴过程 闪电活动 结构表征 动力分析 雷达回波
王晨曦 郑栋 张义军 刘黎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16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