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京区域一次冻雨过程的模拟试验及冻雨机制探讨

本文利用WRF模式针对2013年1月31日清晨出现的冻雨过程进行模拟,对比FY-2E,FY-3A卫星反演资料,结合Huffman等人的理论,探讨此次冻雨的微物理过程及降水机制类型,旨在为华北地区出现的此类灾害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得出以下结论:(1)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此次降水北少南多的形势,虽然降水量不大,但影响范围很广,模拟结果中的云顶温度与FY-2E的云顶亮温TBB逐小时资料对应较好,此次冻雨过程,整个降水云系云顶温度在0到-6℃之间,模拟结果水成物的垂直分布也得到了较好的印证,通过FY-3A反演的云顶高度日平均资料的检验,证明此次冻雨过程的云高基本维持在3km左右,而且云微物理固态项的含量少.(2)云顶温度、云顶高度实况与模拟结果的显示,此次过程符合欧建军、胡志晋等人总结的暖雨机制冻雨形成的条件,是一次典型的暖雨机制冻雨.欧建军等人研究认为北方(30N°以北的地区)发生冻雨的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冰相机制冻雨.此次过程的出现证实了北方冻雨的机制同样是冰相机制冻雨与暖雨机制冻雨都存在.

天气预报 冻雨过程 降水机制 数值模拟

卢新平 沈晗

民航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北京,100621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7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