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3年1月安徽持续性霾天气成因分析

2013年1月安徽霾天气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等特点.本文利用合肥、安庆、阜阳三个代表性城市最近5年1月的地面常规资料、高分辨率的探空资料,结合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了2013年1月安徽霾天气频发的原因.结果表明:(1)低风速、高湿度不能解释2013年安徽各地能见度偏低、霾日数增多的现象.(2)安庆和阜阳的探空资料表明,2013年1月大气层结稳定、接地逆温偏多、偏厚,可部分解释2013年1月霾日增多现象.(3)边界层中上部(1000m高度)输送轨迹以西北来向为主,短轨迹对应着较低的能见度,但逐年各组轨迹分布情况不能解释2013年1月霾日增多现象.(4)近地层(100m高度)输送轨迹以偏北和偏东北来向为主,轨迹来向与能见度关系密切,各地都是经过江苏的轨迹组,而非最短的本地轨迹组,对应着最低的能见度,安庆和阜阳是经过山东的轨迹组对应着次低能见度,合肥是本地短轨迹组对应着次低能见度,这与安徽北边、东边各省高SO2排放量和高NO2柱含量有关,2013年1月各地最低和次低能见度的轨迹组比例历年中最高(安庆、阜阳)或较高(合肥).较好地解释了2013年霾日增多的现象.可见,冬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主要发生在近地层.为下一步开展霆天气预警服务奠定基础。总之,控制气团稳定少动,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经过江苏、山东的输送轨迹偏多应是2013年1月安徽各地能见度偏低、霾天气偏多的主要原因.

霾污染 天气成因 输送通道 预警服务

石春娥 邓学良 杨元建 吴必文 孟燕军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30031,合肥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国内会议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南京

中文

1-19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