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水生植物死亡区泥源性“湖泛”过程硫化物行为研究

湖泛”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主要污染湖泊(太湖、巢湖和滇池)局部水体经常发生的一种如”化学炸弹”式的极端污染现象,由于会使得发生水域水体发黑和散发恶臭,以及多造成水体厌氧、缺氧及氮磷等化学污染物含量大幅上升而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对太湖10多个”湖泛”暴发过程调查和进行有沉积底泥动力扰动恒温模拟,研究了在无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如藻类)和有根茎叶分化的高等植物(如水草)的大量聚集(堆积)死亡造成的缺氧厌氧环境下,水底沉积物中多价态铁、硫变化,以及硫酸还原菌和铁细菌变化过程,分析了可能致黑的重金属硫化物及二甲基硫醚为主的致臭物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藻类和水草的腐败营造了水体厌氧缺氧环境,提供着水体的有机硫基本途径,沉积物是形成主要致黑金属硫化物(FeS)中二价铁的主要来源.生物体在水体增温下腐败引起的DO和ORP降低,促进了硫酸盐还原菌(SRB)爆发性繁殖加快对腐败物降解,包括二甲基硫醚类(DMS,DMDS和DMTS)致臭物增加;强烈的还原环境满足了HZS的形成条件、提高了ΣS2-含量。有机体分解提供大量的电子为沉积物表层Fe(Ⅲ)迅速转变为Fe(Ⅱ),并借助沉积物中间隙水Fe的供给而在湖底与ΣS2-形成“湖泛”水体的主要致黑物质(FeS),维持着“湖泛”的致黑物稳定性。

湖泊污染 湖泛现象 硫化物 水生植物

范成新 尹洪斌 申秋实 卢信 冯紫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贵阳

中文

12-12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