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

本研究以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CGCs)为模型,对纳米银的体外神经毒性进行评价。首先,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纳米银的特征吸收光谱和表面形态;通过细胞模型暴露,研究纳米银对CGCs细胞的体外毒性,包括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以及细胞内自由基清除剂谷肤甘肽(GSH)水平;进一步实验通过评估CGCs胞内凋亡相关蛋白含量变化,推测纳米银造成神经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分布均匀,在41Onm处有特征吸收峰;其表面形态呈均一的球形。经纳米银暴露后,镜下观察CGCs胞体皱缩、从培养板壁上脱落,并且突触受到明显损伤。与阴性对照相比,经纳米银暴露后,细胞内ROS含量显著升高;与此同时,CGCs细胞内GSH水平明显降低,表明CGCs细胞的抗氧化系统被激发。进一步对CGCs细胞内的凋亡相关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暴露纳米银可诱导caspase-9及caspase-3水平升高,推测纳米银造成神经细胞毒性的发生是依赖凋亡通路实现的。

毒理学 纳米银 脑神经细胞 信号通路

殷诺雅 周群芳 刘稷燕 江桂斌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0085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贵阳

中文

1-2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