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藏东南植被和土壤指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本文选取藏东南高山一峡谷为研究区域,分析土壤、松针、树皮和苔鲜OCPs和PAHs的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环境介质中总的16种PAHs的干重(Σ16PAHs)浓度并没有显著差异,但经总有机碳(TOC)或脂肪校正后,只有苔鲜中Ei6PAHs浓度要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介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其它三种介质苔鲜暴露于大气中的时间长和比表面积大,综上,脂肪不是影响PAHs在四种介质中富集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OCPs浓度随海拔增高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但PAHs的分布与海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因为PAHs的排放源比较复杂,对结果造成了影响。林内土壤与林外土壤浓度的比值F/C与PAHs的Log Koa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森林对分子量大的PAHs的过滤效应更强。 研究结果表明,POPS在迁移过程中因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其成分比例(a-/γ-HCH,DDT/DDE)发生了变化。另外,a-/γ-HCH随海拔增高表现出升高趋势,说明高海拔处HCHs是长距离迁移所带来的。分了量轻的PAHs更容易经历长距离迁移,该区域轻PAHs占总PAHs的80%以上,说明PAHs主要来自大气长距离输送。

土壤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空间分布 植被区域

张淑娟 杨瑞强 景传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贵阳

中文

246-246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