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福建产海产品中元素砷和汞的形态分布特征

利用毛细管电泳和ICP-MS联用技术,对福建省不同海域生产的各种海产品品中的不同形态砷和汞化合物的浓度进行了测定普查,实验结果表明,紫菜样品含有五种不同形态砷化合物(五价无机砷,一甲基砷,砷甜菜碱和两种砷糖),不含三价无机砷,五价无机砷的浓度在0.04-0.37ppm之间,低于国家标准。海带样品含有四种不同形态砷化合物(五价无机砷,砷甜菜碱和两种砷糖),不含三价无机砷,五价无机砷的浓度在0.30-0.83ppm之间,也低于国家标准。鱼类、贝类和虾类中的汞化合物主要是甲基汞。所有被检的样品甲基汞含量都低于国家标准(GB 2762-2005)限量,可以安全食用。对福建沿海南、北两个区域海鲜汞含量对比分析后发现,福建北部沿海较福建南部沿海海鲜中的汞含量高;对三大类海鲜鱼类、贝类和虾类间甲基汞含量比较后发现,鱼类较贝类和虾类积累了更高水平的甲基汞。这一差异与三类海鲜在水生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别密切相关。

海产品 食品安全 污染分析 形态分布

付凤富 陈金发 陈艺全 赵云强 黄丽梅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08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贵阳

中文

12-13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