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微纳尺度粒子对健康影响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

系统研究了用于生物医药和环境治理的15种纳米材料和自然环境中的微纳米空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和危害评估技术在系统研究典型微纳米粒子的生物毒性效应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不同模式生物(微生物、线虫、水生生物、啮齿动物及人群)、不同靶点(整体、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和基因)的微纳米粒子健康影响评价技术体系.首次发现Al203等纳米材料能促进细菌之间接合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揭示其机制为纳米粒子激发细菌的氧化-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表达,促使供体菌与受体菌形成“接合桥“和质粒的转移与复制。分级定量分析了室内吸烟产生的纳米粒子及携带的致癌性多环芳烃;采用雌激素与烟草主要致癌成分苯并(a)芘联合作用,发现雌性大鼠肺癌发生显著增加,率先在国际上报道雌激素促进烟草颗。采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动物和细胞实验,系统研究纳米材料、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影响,揭示微纳米粒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的特点,阐明其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效应的线粒体机制。粒物致癌的作用和机制。

纳米材料 微纳尺度粒子 污染分析 健康影响评价

袭著革 李君文 林治卿 邱志刚 杨丹凤 林本成 陈照立 张伟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贵阳

中文

50-51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