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甲基汞的释放及其在鱼体富集特征

本文以采自库区消落带土壤作为试验底泥、嘉陵江水作为试验用水、风干的稗草作为被淹没植被、斑马鱼作为汞生物富集的指示生物,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中甲基汞(MMHg)的产生、迁移特征及其生物富集效应。试验期间不对斑马鱼进行喂食。 研究表明,在植被存在与否的处理中,底泥及水体中MMHg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并不相同。添加植被的处理B中,底泥及水体的MMHg含量随时间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甲基化速率分别为34.1 ng·kg-1d-1,0.0655 ng·L-1d-1。而处理A的底泥及水体中MMHg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4d,在14-21d期间出现下降趋势,甲基化速率分别为24.8 ng·kg-1d-1,0.00911ng·L-1d-1。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淹没植被的存在提高底泥及水体中MMHg含量。在21d时,处理A与B中,鱼体的头部、内脏及肌肉的MMHg含量分别从初始的11.1μg·kg-1增加到18.9~38.9μg·kg-1、从20.9μg·kg-1增加到30.4~43.4μg·kg-1、从14.4μg·kg-1增加到36.2~47.5μg·kg-1。可见,斑马鱼的三个部位均有MMHg放大效应,其中,肌肉与头部中MMHg的积累最为明显。在21d试验中,含底泥处理A与B鱼体三部分中MMHg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CK,且添加植被处理下的尤为明显,验证了淹没土壤和植被时水库鱼体MMHg增加的重要来源。

土壤环境 甲基汞 污染释放 生物富集

李楚娴 孙荣国 王定勇 赵铮 张金洋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贵阳

中文

21-22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