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跑道類飛航事故調查之理論與實務
本文回顾过去50年涉及冲出跑道类的飞航事故,研究其四大类风险,包括:天气因素、飞航组员技术/决策、航机系统及飞航组员性能等.探讨湿滑或受污染跑道起飞及落地的共通性风险,例如:不稳定进场、进场过快、落地过远、道面抗滑不足等.航空器的减速性能不佳将可能面临冲出或偏出跑道的风险,其原因系为组合性因素,至少包括:飞航组员对减速装备之操控技巧、地面风及降雨、跑道摩擦系数、轮胎胎纹、道面积水深度、风标效应与可用的跑道距离等.於受污染跑道起飞及落地前,应选用适当的构型及速度,以求较低的起飞速度或进场速度;尽可能於跑道着陆区内札实落地,主轮着陆後尽速展开扰流板及反推力器,并使用自动煞车或人工煞车.评估航空器的煞车及方向操控性,提早因应侧风造成风标效应,可能伴随着水飘或及不对称推力更进一步产生的操控困难.水飘对航空器起降的安全威胁在於增加煞停距离,影响煞车及方向操控.本文亦探讨相关案例及飞安会发展之调查工具;作者认为透过系统化的蒐集水飘知识,思辨水飘之形成原因、种类及必要因素等.建立适当的飞航操作程序与训练计画,应可进一步降低发生水飘事故之风险.涉及疑似水飘的调查作业应采取排除法,根据现场证据研判有无风标效应、大侧风、顺风超限及胶融水飘;评估跑道摩擦系数检测结果;研判道面积水深度是否达3公厘?根据道面纹理及坡度、轮胎胎压及磨损情形,研判遭遇动力水飘或及黏滞水飘之可能性.根据飞航资料分析落地距离、煞车性能及反推力操作,如果所有减速装备正常运作但减速率低於0.12g,有可能遭遇极度受污染的道面或是水飘.
飞行安全 冲出跑道事故 水飘效应 风险控制
官文霖
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 調查實驗室
国内会议
台湾台南
中文
1-42
2013-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