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方面16类主要碳源,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8673.23万t,较1995年增加了12.31%.其中,农地利用、稻田、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总量的34.29%、42.48%、17.77%和5.46%;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2)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59.61%,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8.33%,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基于碳排放比重差异,将31个地区划分为了稻田主导型、农地利用主导型、牲畜肠道发酵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即西部>中部>东部.在此基础上,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我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经济 碳排放量 计算方法 脱钩效应

田云 张俊飚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1-11

2012-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