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

  背景: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愈来愈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组织间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逐渐被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所接受.与体外放疗相比,其优势在于并发症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安全可靠等,可最大程度杀灭癌细胞,最小限度损伤正常组织及其功能.笔者通过对21例26个恶性病灶在CT 引向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 放射微粒子治疗的回顾总结,旨在探讨该项技术的使用方法、可行性及其疗效.目的:评价CT 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粒子植入后立即CT 扫描及术后5~10个月期间复查CT 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病灶大小变化,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TATA 软件对配对设计的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 比较的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2004 年1 月至2005 年5 月不适宜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26个病灶CT 导向下穿刺并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患者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42~89岁(平均58.2岁).方法:在CT 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结局观察: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疗效.结果: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5~40 粒(平均14 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植入前及植入后随诊显示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3.42 和1.89cm(t=8.1083,p<0.001)结论:CT 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学,介入性

高斌 李劲松 贺克武 巢惠民 胡永胜 徐圣德 季亚莉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华医学会“长三角介入放射学高峰论坛”暨肿瘤综合介入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杭州

中文

1-5

2013-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