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事件、微博和问责--以西安“9·15事件”为例
西安“9·15事件”打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号,以反日为宗旨,却衍变成一场针对合法持有日系商品的国民同胞的打砸伤抢烧的暴力运动。这一事件的吊诡性在于,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鼓动群众,为政府增加了统治的合法性,但却成为了“社会闲杂人员”借机发泄怨恨以表达对社会贫富分化、资源占有不公等的不满。政府该如何掌控群体运动发展的方向。在微博时代,群体事件中的个体再也无法隐藏在人群中,而是成为冷静的在场者的记录对象,在网络中被“人肉”、放大,并追究事后责任。微博这一技术性力量无疑拓宽了信息的边界,对暴力分子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然而从话语到行动,尤其是对现状的改观,仍然还是受到其他不可控的介质的影响。比如过去两个多月的事件,其后续的赔偿、对犯罪嫌疑人的判罚等等渐渐归于沉寂。但至少网民、冷静的在场者还是让人看到些许改变现实的微光。
群体事件 社会泄愤 怨恨意识 问责机制
黄华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52-57
2012-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