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变化研究:以北京为例

  职住平衡被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支持者所倡导,它不仅可以降低小汽车出行,促进城市就业,也关系到社会公平。然而,在西方城市中却经常观察到职住错位现象,特别是居住在内城区的非裔低收入群体,他们接近郊区就业岗位的可达性通常受到局限。本文选择北京作为案例,采取网络OD矩阵分析法,以通勤时间做测度指标,考察居住在可支付性住房中的低收入群体到商业就业中心的就业可达性。研究发现,采取公交方式付出的通勤时间大约为小汽车通勤方式的两倍,这反映了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确实因为交通方式的选择而存在差异。虽然通勤时间与可支付住房的区位相关,局部公共交通设施的供给也反映出公共交通设施的供给不足。尤其是在公交车与小汽车出行通勤时间越大的地方,反映出公交设施约薄弱。从时间变化上来看,2004年之后比之前的可支付性住房,无论采取公交还是小汽车出行的平均通勤时间都更长,表明低收入群体在就业可达性上的被置于更不利的境地。与西方经典模型不同,以北京为例的中国城市的职住错位,反映了就业中心仍然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可支付性住房通常在远离就业岗位的郊区、公共交通设施供给不足的地方的特性。这将为中国城市未来的可支付性住房布局和交通规划提供启示,提升这些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不仅可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机会,促进城市就业,也会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安居、乐业予以实实在在的关怀。

可达性 职住错位 低收入 可支付性住房 北京

吕斌 张纯 陈天鸣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871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100871;北大林肯中心,100871 北大林肯中心,100871

国内会议

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昆明

中文

1-16

2012-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