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的艺术--钓鱼台国宾馆3号楼和网球馆建筑设计中的几点探讨
钓鱼台国宾馆坐落于北京三里河路西侧的古钓鱼台风景区,始建于1958 年,是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工作的重要场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宾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区格局和建筑风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3 号楼和网球馆已无法满足国宾馆日益增长的使用功能与规模需求。新建3 号楼和网球馆的设计在满足新增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如何与国宾馆业已形成的完整、紧凑且成熟的环境协调?经过反复实地考察和斟酌,“配角”是我们对新建项目的总体定位,是解决新老建筑环境的衔接、建筑景观的协调以及表达建筑文化性、时代性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实践中从建筑组团的布局、轴线、尺度、肌理、轮廓、重要角度的景观着眼,在宏观层面上呼应国宾馆园区整体的环境;从色彩、建筑材料、立面比例、建筑细部的处理入手,并引入新的设计元素,使建筑富有时代气息,又不乏钓鱼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扬。整体来看,设计作品希望营造出得体的“配角”形象,园区中的主轴线因此更加生动,建筑环境得以烘托而更加协调,国宾馆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伸。本项目中,设计理念得到实践支持,本文摘其部分加以小结讨论,希望能整理出些有意义的设计策略。
钓鱼台国宾馆 建筑环境 文化传承 空间
庄惟敏 任飞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内会议
建筑创作方法与实践论坛暨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1-12
2012-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