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遥感与生态模型同化的陆地系统碳收支模拟计算

  本论文利用MODIS反射率和BRDF数据与AVHRR NDVI数据融合生成了长时间序列的全球LAI数据,驱动机理性的生态模型BEPS和InTEC,模拟分析1982-2006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演变特征。在进行全球模拟计算前,利用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地区生态系统GPP、NPP和NEP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1982-2006年期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GPP、NPP和NEP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在南美中部、非洲中部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年GPP和NPP高达2500 g C m-2 a-1和1200 g C m-2 a-1以上;在南美东部、中非大部、中国东部、欧亚中部、美国东部和西北部、加拿大东南部年GPP和NPP在1000-2500 g C m-2 a-1和600-1200 g C m-2 a-1之间;在非洲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大部、中国西部和内蒙古地区、中亚和西亚地区和美国中西部的年GPP和NPP小于500 g C m-2 a-1和300 g C m-2 a-1,全球大部分地区的GPP和NPP呈现上升趋势,在南美中部、非洲中部部分地区、欧亚中部的部分地区、中国东南部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GPP和NPP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在2001-2006年期间,南美中北部、中非大部、中国东部、欧亚中部、美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加拿大东南部陆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强度在100 g C m-2 a-1以上;1982-2006年全球GPP和NPP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NEP的全球总量也在上升,但不明显。在1990-1999和2000-2007期间,中国森林年的碳汇强度分别为172和322 Tg C a-1;美国森林的碳汇强度分别为252和422 Tg C a-1,略高于根据森林清查数据得到的估算结果;森林碳汇的时空变化主要由森林年龄、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所决定,森林年龄数据对模拟的森林碳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居为民 陈镜明 张方敏 张春华 柳艺博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论坛

南京

中文

1-17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